主营
2024年是循环经济的关键一年,与“两新”相关的政策相继发布,中国资环集团成立。这都为行业指明了方向。
2025年,中央层面持续加码,将加力扩围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各地方也积极响应,中国固废网也观察到,至少6个省份都发布了针对2025年如何对“两新”行动扩大支持的相关政策,亮点不少,一起来看看吧~
01 6省2025加力扩围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浙江三市资源循环产业将达250亿
2025年,有多个省份发布了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指导接下来这一年相关工作的落地,其中不乏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培育一批资源循环领域骨干企业,促进行政村居回收站点、市县分拣中心建设等内容。尤其是浙江省提出,推动杭州、宁波、嘉兴加快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2025年底三市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
云南省:1月8日,云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支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加快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快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加强回收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培育一批资源循环领域骨干企业。
江苏省:1月22日,江苏省发改委、财政厅发布《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统筹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设备更新项目的投资补助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工业、能源电力、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设备更新,重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提升回收循环利用能力。继续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培育一批资源循环领域骨干企业。支持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快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加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支持力度,2025年省级财政及时下达中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引导企业环保化、规范化拆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海南省:1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2025年海南省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支持力度,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继续能源电力、环境基础设施等13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加快全省行政村居回收站点、市县分拣中心建设,健全标准化回收利用网络,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支持海口、三亚、屯昌、文昌等市县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积极招引资源循环领域骨干龙头企业,推动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落地实施。
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申领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落实国家“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进一步推动省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规范化发展。
浙江省:1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发布了《2025年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加快旧物废物回收网络建设。推进“市—县—乡镇—村”多层级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240座以上、回收站点14000个以上,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达470万吨以上。
加快培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核心指标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支持平台企业、第三方机构提供二手商品质量检验服务、信息擦除检验服务。加快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推广,到2025年底培育“无废工厂”2400家、“无废集团”50家。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杭州、宁波、嘉兴加快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2025年底三市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加强废钢、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培育和动态管理。
广东省:1月28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 《广东省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提出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项目,重点支持回收体系建设和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家电、废旧汽车、退役动力电池、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快完善以县域分拣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中转站为节点,村、社区回收网点为终端的回收利用网络。推动加快设立省属回收循环利用平台企业,强化央地合作和省市联动,更好发挥省属企业兜底保障作用。支持培育一批回收循环利用骨干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引导行业集聚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
河北省:2月6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财政厅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升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回收站点、中转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加强回收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废旧装备再制造、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项目谋划储备,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
02 风风火火上项目,将为环保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除了上述6省以外,不出意外的话,别的省、市、自治区也将出台相关政策。在此大背景下,各地必将不断落地示范性资源循环项目。虽然从去年起资源循环的号角吹得很响亮,但对环保行业而言,将带来哪些影响?环保企业又该如何参与其中呢?
笔者看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基本都要求旧设备必须合规回收处理。所以毋庸置疑,推动废旧设备拆解、资源化利用产业(如金属回收、电子废弃物处理)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将是“两新”政策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浙江省提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杭州、宁波、嘉兴加快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2025年底三市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
此前,中国固废网也曾分析过,去年各地就纷纷提出要培养一大批资源循环骨干企业,今年这一计划仍存在于各省的文件中。
此外,与中国资环集团与全国供销总社的联动也是各地布局的重点,云南省就提出,支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加快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快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2、环保设备制造端受益:环保设备制造商(如空气净化、固废处理设备企业)需求激增,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如核心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
在河北省的文件中,就提到要加强废旧装备再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储备。
3、促进清洁技术应用:新能源装备(如氢能设备、储能系统)、智慧环保监测设备、循环利用技术(如废旧电池回收、塑料再生)等新兴领域将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例如,河北省提到,加强回收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广东省提到,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引导行业集聚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
4、智能化环保渗透率提升:新设备普遍集成物联网、AI等技术(如水质实时监测、大气污染溯源系统),推动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
尤其是今年以来,DeepSeek带来的冲击席卷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在此大背景下,AI等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就尤为重要。在此次各地发布的“两新”政策中,也不乏对智能化技术与设备的强调与支持,例如,江苏省与海南省都提到,在继续支持工业、能源电力、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设备更新的同时,重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5、运维服务市场或将迎来春天:如前文所述,在各地政策的支持下,必将迎来一波以物联网与AI技术为重点的设备上马,后续的运维服务、技术升级、数字化管理(如远程监测平台)需求同步增长,将为污水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境领域的基础设施运维带来新的变化,这就要求环保企业运维系统、管理体系也相应变化,这将使市场最终选择有更强、更先进运维能力的环保企业。
03 智能+循环+运维=环保企业的新公式
2025年,国家层面与各地政府发布加力扩围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意义重大。
对环保行业而言,本质是通过“技术迭代+市场扩容”双轮驱动,将环保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它不仅直接拉动环保产业规模,更将重塑各行业的生产方式,加速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环保企业需抓住政策红利,聚焦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在设备智能化、资源循环化、运维精细化等领域抢占先机。
有不同:各省2025推动资源循环扩围,环保企业如何参与其中?
关键词:
再生资源,固废回收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