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
一场围绕“应收账款”的博弈,正在环保行业掀起风浪。
去年8月,万德斯将周口市淮阳区城管局告上法庭,追讨1374.3万元垃圾渗滤液处理费。后发公告称,双方达成和解,周口市淮阳区城管局愿意在约定期限内向公司分期支付。
遗憾的是,万德斯的讨债之路并不顺遂。今年开年,万德斯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申请强制执行,城管局仍有1169万欠款未付。3月,万德斯突发公告,公司被奇瑞4.13亿收购。
虽然万德斯最终寻得了一个好出路,但梳理时间脉络不难看出,债务纠纷与其这几年的业绩不振不无关联。而且这场纠纷似乎打开了一道口子,当生死摆在面前时,与业主对簿公堂成了环境企业被迫选择的一条出路。而且环境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已经在不断演变,正在逐步通过产业链传导开来。
应收账款带来的产业链传导性风险正在蔓延
根据环保圈统计,今年来,环境上市公司因应收账款起诉债主的案件已经发生5起。
除万德斯外,2月20日,节能铁汉也公告称,公司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申请仲裁,要求贵州钟山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支付本息合计29.09亿元。
2月25日,正和生态又发布公告,因被告长期拖欠工程款项,公司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太原龙城绿地植物园有限公司、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原植物园支付工程款1.24亿元及利息1192万元,合计1.36亿元。
第四起,是3月5日,卓锦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与滕州市城镇土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已经达成调解意向,滕州城投将分6期支付欠款共计2094.81万元。
第五起,3月24日,金达莱发布公告,公司已向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已被法院受理,原告为公司,被告为芜湖市三峡三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涉案金额为4540万元,包含设备款本金、资金损失及律师费。公司指出,被告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导致公司权益受到侵害。
公告显示,2021年6月21日,被告与原告签订了《芜湖市天门山片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长春路明渠水系应急污水处理设备采购合同》。合同签订后,原告完成了设备的交付、安装调试义务,被告也予以了确认。但被告却未能按约履行付款义务,后经原告多次书面催告沟通,至今仍拖欠原告在该项目的设备款本金7,548,000 元。在嵩山路、衡山西路明渠沿线排污应急处置工程中,被告又向原告采购了设备,货款共计1,132 万元,至今未付。
几起应收账款官司,加在一起诉讼标的额已经超过了30亿元。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案中被告芜湖三峡三期公司是三峡集团旗下企业,也是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环保集团”)的孙公司。这也是鲜少曝光出来的环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债务问题展开的纠纷。实际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纠纷现实中已经在不断上演,今年还会越来越多。
产业链条上谁都不容易
从产业链条来看,环境企业主要提供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转运及处理等基本民生领域服务,多依赖于政府财政支付。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一旦下滑,对产业链影响巨大。这一影响正在具象化。
对于上游投资类环保公司而言,因应收账款问题面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滞等风险。而生态环境服务关系社会经济,是民生刚需,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还要保证环境设施的正常运营。企业现金流长期紧绷,融资成本飙升,甚至倒逼部分企业收缩业务规模、企业规模以求自保。为应对这一挑战,重构商业模式、向轻资产化运营转型成为众多投资类环境企业的选择。
开年,光大环境召开了“应收账款回收经验交流会”,邀请了多家企业共同探讨应收账款催收典型经验,还将形成“应收账款典型案例集”,形成“实操工具箱”。这也折射出应收账款问题成为行业的整体困境。
对于技术型分包商而言,应收账款问题带来资金短缺、研发投入受限等困境。其议价能力弱,账期长,资金回笼慢,本身对资金敏感度就更高。而且账期问题直接扼杀创新动力。某膜材料企业财报显示,其应收账款占营收83%,导致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低于3%,技术壁垒逐渐被竞争对手突破。更严峻的是,作为产业链弱势方,技术型企业常被总包商转嫁支付风险,形成“干活越多、欠款越重”的恶性循环。
从资本角度来说,环保行业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资本市场对行业的估值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质变。环保板块市盈率下跌,部分机构已将应收账款周转率纳入核心估值指标。这种估值重构正在倒逼企业调整财务结构。
在二级市场,因为应收账款和现金流问题,环保板块的估值也一直受到抑制。据国盛证券统计:
公开数据显示,2021-2023年,环保行业(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合计应收款项由1494亿元增长至2017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6.2%。与此同时,环保行业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由14%增长至17%,应收账款占总营收的比重由47%增长至60%,现金流回款问题进一步显现。
2021-2023年,环保行业坏账准备计提金额由32亿元增长至5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2.3%,坏账准备占归母净利润的比重由13%快速提升至23%,对于公司业绩产生潜在较大负面影响。
另外根据环保圈统计的2024年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200余家环境上市公司整体应收款达3496亿,同比增15%,规模和涨幅再创新高。而环境上市公司上半年总营收3065亿,同比下降1.6%,净利润总额283.5亿,同比下降12%。
2018年末至2024年6月底,120家样本环境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度从944亿增至1638亿,增加694亿,累计增长73.52%。2018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约为36%,到2023年底是50%(中位水平)。
整体来看,这些年积累的巨额应收账款形成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堰塞湖”,这个“堰塞湖”暗流涌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与健康,甚至超越了企业个体层面,演变为关乎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挑战。
现金流保卫战仍是2025年重要战役
可以肯定,长期来看,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正在逐步改善应收账款问题,但坦言,短期内阵痛难消。一方面,地方财政承压,土地收入缩水、隐性债务严控背景下,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修复仍需时日。尽管专项债向环保倾斜,但资金落实到项目端存在6-12个月滞后期,2025年现金流保卫战仍是重要战役。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在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应收账款问题反映了环保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本质,其收益属性应回归到国债级别,这标志着行业业态发生转变,也是行业转型压力的集中体现,倒逼企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环保行业的应收账款困局,本质是一场对现金流管理能力的极限测试。2025年,行业也许因此会加速分层:头部企业通过轻资产转型、客户结构优化,实现现金流正向循环;技术黑马凭借硬核创新打破账期枷锁,开辟“技术换账期”新战场;弱势玩家则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出局。
在这场无声的保卫战中,现金流管理能力已成为环境企业生存的第一道生死线。
关键词:
环保发展,环保市场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