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保在线>环卫在线>技术列表>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企业推荐

更多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2011年03月29日 08:52:38 人气: 888 来源: 上海酶联生物研究所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目前*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播。近年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和TT病毒,但由于致病性不清,均未被zui后确定和命名。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如黄热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等虽也可引起肝炎,但不列入肝炎病毒范围之内。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传播广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治病毒性肝炎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节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急性肝炎,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病较急,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HAV颗粒首先是Feinstone于1973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的。由于其理化性状与肠道病毒相似,1982年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但由于有些特性并不与肠道病毒相同,如HAV在细胞内增殖迟缓,不引起CPE等,故近年又被单列为小RNA病毒科的肝病毒属(hepato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HAV为球形颗粒,直径27nm,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图37-1)。HAV的核酸为+ssRNA,由约7500个核苷酸组成。基因组分为5'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和3'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分为P1、P2、P3三个功能区,编码约为2200个氨基酸的HAV前体蛋白。P1区编码衣壳蛋白,该蛋白由VP1、VP2和VP3多肽组成,具有HAV抗原性,可诱生中和抗体。衣壳蛋白中VP4多肽缺如或很小,一般检测不到。 P2、P3 基因区编码非结构蛋白。各株HAV基因同源性大于74%以上。根据核苷酸序列差异,可将HAV分为Ⅰ、Ⅱ、Ⅲ……Ⅶ等7个基因型,大多HAV株归为Ⅰ型,我国分离的毒株多为ⅠA型。但世界各地分离的HAV毒株均属同一血清型。也与其他肝炎病毒无交叉反应。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HAV的自然宿主主要是人类,但黑猩猩、几种南美洲猴狨及猕猴属中红面猴、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均对HAV易感,也可成为宿主。给与人工接种病毒后,在临床、生化和组织学上均可出现急性肝炎改变,粪便内可检出HAV,恢复期血清能检出HAV相应抗体。1979年Provost在体外培养成功后,HAV可用多种原代及传代细胞株分离培养,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人胚肾细胞、传代猴肾细胞(Vero、BSC-1、FRhK-4)以及人2倍体肺细胞株(MRC5、KMB17)等。但增殖缓慢且不引起细胞病变,只有用免疫荧光法或放射免疫法方能检出细胞培养中的HAV。
抵抗力 HAV对乙醚、酸、热稳定,在pH1.0作用2小时,或60℃1小时或在食物中85℃1分钟均不能使HAV失活,在-20℃贮存数年仍保持感染性。HAV经高压(121℃20分钟)、煮沸(5分钟)、干热(180℃60分钟)、UV(1.1瓦/1分钟)、甲醛(1:4000、37℃3天 )、氯(10ppm~15ppm,30分钟)及次氯酸盐(1:100倍稀释氯漂白粉)等处理均可使之灭活。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故对甲型肝炎患者的排泄物处理时应特别小心。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末期及急性期的粪便有传染性。HAV病毒血症时间短暂,故经输血或注射传播的可能性极小,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AV通常由患者粪便排出体外,经污染食物、水源、海产品(如毛蚶等)及食具等传播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性流行。1988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HAV污染的毛蚶而暴发甲型肝炎流行,发病多达30余万例。甲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30天(15天~50天),发病急,多出现发烧、肝肿大疼痛等症状,黄疸较多见并伴有血清转氨酶(ALT、AST等)升高。发病后2周血清和肠道中常出现抗HAV,随后患者粪便中的HAV则逐渐消失。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长期病毒携带者也很少见。
致病机制 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年,且多为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均可使机体产生抗HAV(IgM和IgG)。我国成人血清中抗-HAV阳性率可达70%~90%。HAV经口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增殖,然后在小肠淋巴结内增殖,继而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再到达并侵犯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由于HAV在细胞内增殖非常缓慢,并不直接造成明显肝细胞损害。研究表明,当黄疸出现时,血液和粪便中HAV量却明显减少,同时体内出现抗体,说明病毒复制的量与症状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说明机体的免疫应答参与了肝脏的损伤,除了非特异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外,还通过特异性HAV抗体在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CTL细胞对感染病毒肝细胞的攻击作用而引起肝损害。但至今未发现HAV对细胞有转化作用,因此甲型肝炎预后良好。
免疫性 HAV感染早期血清中出现抗HAV IgM,感染4~6周达高峰,3个月后降至检测水平以下。恢复期出现抗HAV IgG,并可持续多年;在IgM出现的同时,从粪便中可检出抗HAV sIgA。在恢复期还可出现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感染后对HAV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AV虽可在培养细胞中增殖,但由于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难判定病毒是否增殖,故实验室诊断一般不依靠分离病毒,而是以血清学检查为主。
血清学检查 检测抗HAV常用RIA和ELISA法。检测抗HAV IgM可做为HAV早期感染的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检测抗HAV IgG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查粪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诊断。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在潜伏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可以采取*或粪便上清液接种于敏感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也可采用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的HAV颗粒进行诊断;用放射免疫(RIA)或酶联免疫(EIA)法检测培养细胞或粪便中HAV的抗原。病毒核酸检测 应用cDNA-RNA核酸杂交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HAV的RNA,方法特异、敏感。
四、防治原则
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并经口传染,故预防甲型肝炎主要是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民的卫生知识和素质,严格管理和改善饮食和饮水卫生。对病人排泄物、食具、床单和衣物等应该认真消毒处理。人工主动免疫是接种疫苗,我国用减毒甲型肝炎活疫苗(H2株或L1株),分别是从杭州和黑龙江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HAV,经在人胚肺2倍体细胞中连续传代减毒而制成的,试用效果良好,现已大批生产和使用。国外生产使用的灭活疫苗,是将HM175毒株经人2倍体细胞传代培养、纯化后,经甲醛(250μg/ml 37℃)灭活15天而制成的。效果较好,但价格昂贵。HAV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中。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应急预防。在潜伏期,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0.02μg~0.12μg/kg体重)可减轻临床症状发生。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不转慢性亦不留后遗症。(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