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
2021年11月9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指出,以断面达标为牵引科学系统推进全流域治理,实行“一河一策”,建立“一图一表一方案”,实现干流和重点支流水质上图、重点工程列表,做到“一张图干到底”。建立重污染河流整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央企、省属国企“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优势,集中攻坚,科学推进茅洲河、练江、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流域系统治理。“十三五”探索形成的挂图作战、精准防控等治污模式,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美丽广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展望 2035 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空气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锚定建设美丽广东的总目标,我省“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领跑先行,PM2.5浓度保持稳定,臭氧浓度力争进入下降通道;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单位 GDP 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绿色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要求以内。碳排放控制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工业危险废物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核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重点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屏障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巩固。
“十四五”时间,塑造高品质城镇绿色空间:
推动城市绿色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土地综合整治、新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城市整体升级。采用“绣花功夫”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城市山脉、河流水系、植被等各类自然要素保护,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快推进“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合理设计城市通风廊道,构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区域空间格局,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十四五”期间,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保护与发展:
打造北部生态发展样板区。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南岭山地保护,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构建和巩固北部生态屏障。引导工业项目科学布局,新建项目原则上入园管理,推动现有工业项目集中进园。推动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材料产业集群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平台,打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严格控制涉重金属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的项目应明确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来源。原则上不再新建小水电以及除国家和省规划外的风电项目,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小水电进行清理整改。
“十四五”期间:
组织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我省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细化分解工作任务。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制造业结构高端化带动经济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革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陆上风电,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太阳能发电和集热,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大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推进多式联运通道化发展,强化与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园的联动衔接,以港口、铁路等大型枢纽场站为依托,完善铁水、公铁、水水等联运设施。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进建筑、结构、机电、装修集成设计,探索设计、生产、采购、施工协同设计,引导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根据建筑规模、用途、能源条件以及节能环保政策对冷热源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合理利用浅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资源。
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础能力。完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定期编制省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鼓励地市开展县区级温室气体清单试点,逐步扩大县区级清单编制工作范围。
关键词:
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资料下载: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